17719915188
当前位置:爱板栗  -  本地文章  -  板栗文化

历史故事中的“迁西板栗”

2019/5/7 11:03:47

评论:0

浏览量:3568

1.苏秦说燕
  春秋战国,群雄争霸。苏秦拜到鬼谷子门下,学习纵横捭阖之术。学成归来之时,世人不解其中奥妙,见他穷困潦倒,讥笑他“丢掉经商之本行,只学会了耍嘴皮子!”苏秦立志出人头地,走法各诸侯,终于成为一代纵横家。但是,人们不知道,苏秦开启合纵连横的大幕还有迁西板栗的一份功劳。
  《战国策》记载,苏秦游说燕文侯时说:“燕国……南有碑石雁门之饶,北有枣栗之利,民虽不田作而足于枣栗矣。此所谓天府者也。”这里的“北”就指的是迁西一带,说明这里很早就是板栗的著名产地,老百姓靠板栗生活的比较富庶。正是有“枣栗之利”做支撑,国富民丰的燕文侯才赞助苏秦以车马、黄金、绢帛,让其游说六国。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,相继赴赵、韩、魏、齐、楚诸国游说,终于在洹水歃血缔约,身佩六国相印,达成合纵抗秦之伟业,使强秦十五年不敢越函谷关一步。

  2.陆玑赞栗
  三国时期,吴郡人陆玑著有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,专门针对《诗经》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,被后人称为“中国第一部动植物专著”。书中记载:“栗,五方皆有,惟渔阳范阳生者甜美味长,他方不及也。”这里的渔阳等地即指今迁西县及周边燕山一带。
  3.唐王扫北
  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,因路途遥远,粮草不济,士气大落。行至迁西县附近,恰滦河两岸板栗成熟,遂下令军士蒸栗为食,借以饱腹。于是士气大振,大败敌军盖苏文。今迁西县境内仍有救驾岭等唐王遗迹及传说。
  4.明诏植栗
  明洪武年间,大将军徐达奉命修筑喜峰口、铁门关沿线长城。恰八月十五,板栗成熟。徐达吃着这山中的板栗甘甜糯嫩,比其他地方的板栗好吃得多,于是命人采摘板栗献给朱元璋。洪武皇帝一边吃栗子,一边详细询问产地的情况,得知迁西县虽山多地少,但民以栗富足,遂诏告天下“广植枣栗,以备欠年”。
  5.清朝贡品
  清康熙二十八年冬十月,康熙护送只当了一天皇后的孝懿皇后梓官至清东陵安葬。期间,听说滦河北岸九山有猛虎出没,伤害性命,便移驾米峪口,在九山狩猎,但这次却没有打到老虎。康熙三十年冬十二月(1691年),康熙再次东巡,来九山狩猎,这次收获颇丰,共获猛虎5只,遂诏改九山为五虎山。席间,有人送上炒栗,康熙食后大悦,命“年年贡之!”并即兴作诗一首:飒飒风声响画旗,滦河东岸猎归时。庙堂几务亲裁决,非是行帏寐独迟。
  6.日商来访
  1910年起,迁西板栗经滦河水运,转天津出口日本。民国《迁安县志》记载:“邑境产量最富,行销最远,为邑产大宗”。1943年12月,时任甘栗太郎本号的进货主管柴源一郎(原甘栗太郎会长),曾骑驴深入到迁西一带组织货源。据柴源一郎回忆,由于天气寒冷,他只能怀里揣着白酒,以酒御寒。
  7.朝三暮四
  民国以前,燕山多猴群,常采食板栗,祸害庄稼。究其原因,原来是人们欺骗猕猴在先。春秋战国时期,燕山深处少战乱,是一个世外桃源。有一个老人,家有万棵板栗树,富甲一方。但这个老人有个爱好,喜欢养猕猴。他不惜千金,从南方买来一大群猕猴,每日与猴子们嬉戏。如此日久,猕猴们与老人竟然能够心意相通,老人更是欢喜的不得了,他甚至减少全家的口粮,用来喂猴子。这一年,赶上旱灾,板栗产量大减,家里缺乏食物了,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板栗的数量,但又怕猕猴们生气,不听从自己,就骗猕猴们:“我给你们的板栗,早上三颗,晚上四颗,这样够吗?”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,都上蹿下跳表示抗议。过了一会儿,他又说:“我想了想,那样确实少了点,这样吧,给你们的板栗,早上四颗,晚上三颗,这样应该足够了!”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,给他挠痒痒,又对他服服帖帖了。
  后来,由于猕猴繁殖过快,老人养不起了,一部分猴子跑上了山,此后,燕山深处猴群众多,因为明白有人骗了他们,经常偷食板栗,祸害庄稼。


评论 
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!
发布评论: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
点击更换图片
看不清?换一张
17719915188
  • Q Q: 4203212
  • 微信:
微信公众号
微信小程序
Copyright © 2024 “爱板栗”版权所有  |  ICP证:豫ICP备20010607号  |  技术支持:框分类信息系统(v2023.1)  |  

豫公网安备 41102502000111号


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,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,交易风险自负!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,举报信息、删除信息联系客服